楚雄师范学院
课 程 授 课 计 划 表
2013—2014学年 第 1 学期
课程名称: 城市规划原理
课程代码: 022305008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开课单位: 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旅系
授课班级: 2011级 3班
主讲教师: 尹艳琼
填表日期:2013年8月31日
填 写 说 明
1.本表一式二份,由各任课教师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填写,每学期开学报到时交教研室主任审核。
2.教研室主任应在开课前将审核后的课程授课计划表交至课程归属系(院、部),汇总后填写课程教学计划表登记表,连同课程授课计划表一并送分管系(院、部)领导审批。
3.课程授课计划表经分管系(院、部)领导审批后,一份由各系(院、部)保存,以备教学检查使用;另一份返还任课教师。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将课程授课计划表送教研室存入课程教学档案。
课程名称: 城市规划原理 开课时间:第 1 周至第 18 周, 学时 72 学分 4 考核要求:是否考试课程 是 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成绩分配:平时成绩占总分比例 15% 实验成绩占总分比例 15% 教学大纲:颁发部门 地旅系 主编 尹艳琼 制(修)计划时间 2013.8 .31 |
本 课 总 程 时 授 数 课 |
本 期 课 授 程 课 本 时 学 数 |
本 学 期 课 时 安 排 |
讲 课 |
实 验 |
参 观 实 习 设 计 |
讨 论 |
社 会 调 查 |
课 堂 测 试 |
|
|
72 |
72 |
54 |
18 |
|
|
|
|
|
|
课 程 目 的 与 要 求 |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主干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主要研究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及规划中技术问题,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成熟、完整、准确的专业知识系统, 奠定坚实、规范的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与内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等内容。掌握城市用地分类与及其适用性评价、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乡住区规划等内容。 |
日常作业及成绩评定 |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5%,包括书面作业成绩和出勤情况及课堂表现成绩,两者比例为4:1。按照学校规范要求,每六学时布置一次平时作业,在本学期授课期间学生需提交4—6次作业,每次作业以书面作业为主,教师严格准确记录每一次书面作业成绩,并将其作为课程综合成绩评定的重要部分,其分值比重占课程综合成绩的12%。缺交作业达布置总量二分之一者取消考试资格。出勤情况及课堂表现纳入平时成绩计算,出勤情况及课堂表现成绩满分100分,缺席一次扣5分,请假一次扣1-3分。缺席达到总课时三分之一者,取消考试资格。 实验成绩单独核算,占总成绩的15%。实验要求为必修,需提交实验报告以及实验成果图件。实验缺课达到或超过总学时(或总次数)三分之一者,实验视为未修,实验成绩记为0分,并取消考试资格。 |
考核时间及成绩总评方案 |
(含期中考试时间安排) 考核时间:期中考试在第9周,期末考试在第19周。 考核方式:期中考试为开卷考,期末考试为闭卷考。 成绩总评方案:总评成绩=平时成绩(15%)+实验成绩(15%)+期中成绩(10%)+期末成绩(60%)。 补考、重修说明:期末考试结束后,总评成绩60分以上视为合格,60分以下视为不合格,不合格学生可参加下学期期初补考。被取消课程考核资格的学生可以参加该课程下一学期的期初补考,但必须在本学期结束前提交《楚雄师范学院课程重修申请表》,并附课程重修方案(以假期自学为主),办理相关手续,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参加下学期期初补考。因缺课或缺交作业被取消课程考核资格的学生在补考前应提交根据课程重修方案所做的重修学习笔记并补交该课程所缺作业。 |
教研室主任 审核 意见 |
|
系(院) 分管 领导 审批 意见 |
|
课程教学进度安排
日 期 |
周 次 |
授 课 内 容 章 节 名 称 |
课 堂 时 数 |
课 外 时 数 |
实习、实验和科学研究名称或习题课、辅导课名称 |
课堂时数 |
课外时数 |
月 |
日 |
9 |
2 |
1 |
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 |
2 |
|
|
|
|
9 |
3 |
1 |
第三节 城镇化 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第一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
2 |
|
|
|
|
9 |
9 |
2 |
第二节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第四节 新中国城市规划实践与展望 |
2 |
|
|
|
|
9 |
10 |
2 |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任务 第二节 城市规划的目标与价值观 第三节 永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 第四节 “和谐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 第四章 人口与社会 第一节 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定义 第二节 城市人口与社会发展规律 第三节 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影响 |
2 |
|
|
|
|
9 |
16 |
3 |
第四节 城市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 |
2 |
|
|
|
|
9 |
17 |
3 |
第五章 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 第二节 城市规划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 第三节 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
2 |
|
|
|
|
9 |
23 |
4 |
第六章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第一节 城市用地概述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
2 |
|
|
|
|
9 |
24 |
4 |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
2 |
|
|
|
|
9 |
30 |
5 |
第三节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第四节 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
2 |
|
|
|
|
10 |
1 |
5 |
第四节 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
2 |
|
|
|
|
10 |
7 |
6 |
实验一 楚雄市八角镇现状用地分析 |
2 |
|
|
|
|
10 |
8 |
6 |
第七章 总体规划 第一节 总体规划的作用与特点 第二节 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 |
2 |
|
|
|
|
10 |
14 |
7 |
第三节 城市总体布局 第四节 总体规划的编制 |
2 |
|
|
|
|
10 |
15 |
7 |
实验二 某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
2 |
|
|
|
|
10 |
21 |
8 |
第八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一节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规定性控制要素 |
2 |
|
|
|
|
10 |
22 |
8 |
第二节 规定性控制要素 |
2 |
|
|
|
|
10 |
28 |
9 |
第三节 引导性控制要素 第四节 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控制 |
2 |
|
|
|
|
10 |
39 |
9 |
实验三 楚雄市八角镇现状建筑分析 |
2 |
|
|
|
|
11 |
4 |
10 |
第九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第一节 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
2 |
|
|
|
|
11 |
5 |
10 |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第三节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
2 |
|
|
|
|
11 |
11 |
11 |
第三节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
2 |
|
|
|
|
11 |
12 |
11 |
第四节 城市交通的综合规划 |
2 |
|
|
|
|
11 |
18 |
12 |
实验四 楚雄市老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
2 |
|
|
|
|
11 |
19 |
12 |
实验四 楚雄市老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
2 |
|
|
|
|
11 |
25 |
13 |
第十章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第一节 城市给水排水系统规划 第二节 城市能源工程系统规划 第三节 城市环境卫生工程系统规划 |
2 |
|
|
|
|
11 |
26 |
13 |
第四节 城市防灾工程系统规划 第五节 城市管线综合规划 第六节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 |
2 |
|
|
|
|
12 |
2 |
14 |
实验五 楚雄市师院附小给排水规划 |
2 |
|
|
|
|
12 |
3 |
14 |
实验五 楚雄市师院附小给排水规划 |
2 |
|
|
|
|
12 |
9 |
15 |
第十一章 城乡居住区规划 第一节 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第二节 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
2 |
|
|
|
|
12 |
10 |
15 |
第三节 住区规划设计 |
2 |
|
|
|
|
12 |
16 |
16 |
第三节 住区规划设计 |
2 |
|
|
|
|
12 |
17 |
16 |
第四节 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 第五节 城市旧住区的更新规划 |
2 |
|
|
|
|
12 |
23 |
17 |
实验六 楚雄市水闸口甘家巷改造规划 |
2 |
|
|
|
|
12 |
24 |
17 |
实验六 楚雄市水闸口甘家巷改造规划 |
2 |
|
|
|
|
12 |
30 |
18 |
第十二章 城市设计 第一节 城市设计的含义与作用 第二节 城市设计的内容及类型 第三节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四节 城市公共空间 |
2 |
|
|
|
|
12 |
31 |
18 |
第十三章 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 第一节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意义 第二节 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及国际宪章 第三节 中国的历史保护制度与法规建设 第四节 城市遗产保护规划的基本方法 |
2 |
|
|
|
|
|
|
19 |
总结、复习、考试 |
|
|
|
|
|